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
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教学实录
指导教师: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 孙建峰
执教教师: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 李 楠
环节一:谈话导入,创设氛围,整体感知
师:亲爱的同学们,咱们今天上课的环境和平时有所不同,这是老师们平时开会的地点,你们现在坐在位置,是咱们学校校长平时给老师们开会时坐的位置,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?
生:激动。
生:高兴。
生:紧张。
师:是的,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上课,激动、紧张都是再所难免的,现在你们可以将目光投向整个教室,将这里浏览一下,看看我们将要上课的环境,你们发现了吗,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在向你们摆手,都在向你们微笑,我们也向他们摆摆手,微笑一下。
生:(微笑着摆手)
师:亲爱的孩子们,请坐直。老师们用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手势向你们表达着鼓励,你们感受到了吗?
生:(笑)感受到了。
师:相信你们这么聪明一定能感受到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,只要你们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,自信大方地表现自己,你一定能收到老师们更多的鼓励。你们现在坐得非常端正,请用你的眼睛找到我的眼睛,可以上课了吗?
生:可以。
师:好,咱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,请看大屏幕。
(播放视频:地震录像,视频结束后,课件出示:1994年,4分钟,30万人, 7岁,8小时、12小时、24小时、36小时……)
师:这就是发生在1994年的洛杉矶大地震,现在,谁能用上这些数字,为我们简单地描述一下,在这场大地震当中,发生了一件什么事?
生:1994年,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,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,有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,一个7岁孩子的父亲,在废墟中挖掘了8小时、12小时、24小时、36小时,终于把他的孩子挖出来了。
师:说得真好,概括得精炼,表达得流畅。
(全班掌声)
师:这节课,咱们就再次走近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。
环节二:梳理问题、自主探究、小组反馈
师:这是上节课学习过程当中,同学们共同关注的两个问题,请看,第一个问题是:“他满脸灰尘,双眼布满血(xuè)丝,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”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?第二题:“不论发生什么,我总会跟你在一起!”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?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师:现在请你思考,对于这两道探究题目,你对哪个更感兴趣?在这节课的学习中,你更想探究哪一个?
生:我想探究第二题。
生:我想探究第一题。
师:好的,孩子们,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,是你在这节课上的权利。想探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,稍后请大家坐在这两个学习小组。想探究第二个问题的同学,就坐在这两个学习小组。现在,拿起你的学习用品,又轻又快地找到新的座位。
生:(起立,坐至新的学习小组。)
师:很好,身体面向李老师,请坐直。那么接下来我们怎么探究呢?探究的方法有很多,这节课我们用批注法来探究。李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,请注意看大屏幕。我们先反复阅读课文中的文字,大家瞧,当我读到“他满脸灰尘”时,把这句话画下来,这就叫“批”,读了这句话,我想到的是“脏”,不仅父亲的脸脏了,周围的环境也——
生:脏。
师:把这个“脏”字记下来,这就叫做“注”。容易吗?
生:容易。
师:第二题,我们也来举个例子。题目问咱们“无论发生什么,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”反复出现的好处是什么?我们先来找一找,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这个地方,是第3自然段,联系上下文读,读懂了之后我把它画下来,这就叫做——
生:批。
师:对!读了这句话,我想到的是,这是父亲对儿子的——
生:承诺。
师:没错,我把“承诺”这个词写下来,这就叫做——
生:注。
师:现在,你会使用批注法来探究了吗?
生:会。
师:请大家拿起笔,学着李老师的样子,读一读,画一画,写一写。
生:(小组内批注)
师:(巡视指导:有的同学把前后文也联系起来了,很会学习;对,用最简单的,自己看得懂的文字记下来就可以;有的同学发明了自己的批注符号,很清楚;想得真好;大家想得很多,由于时间有限,我们用最简单的字记下来,只要是能提示你就可以;我发现有的同学速度很快,于是他开始第二次读,将第二次读过后的感受又记了下来,非常会学习;)
师:写完了的同学举手?你们可以小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。
生:(小组内交流,场面热烈。)
师:好的,孩子们,请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。还是要用你的眼睛找到我的眼睛!
生:(回到自己的座位)
师:接下来,我们来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。常言道啊,会说的不如会听的,可见,会听也很重要,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,接下来,让我们先专注地聆听第一小组的汇报。
生:大家好!我们是第一学习小组,我们要汇报的问题是,第一题:“他满脸灰尘,双眼布满血丝,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”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?
生:(3名座位相邻的学生同时起立)请大家看第12自然段,下面,由我们先来朗读第12自然段,1,2——
生:他挖了8小时,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,没人再来阻挡他。他满脸灰尘,双眼布满血丝,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
师:谢谢你们声请并茂的朗读,真好!
生:接下来,我们来展示我们小组同学做的批注,请愿意展示的同学到前面来。
(全班掌声)
生:他挖了8小时,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,我可以读得出,父亲挖得时间很长。他不停,不休息,不吃,不喝,一心期盼找到他的儿子。
师:想象得合不合理?
生:合理。
师:非常好。请接着说。
生:没人再来阻挡他,我可以读得出,以前有人来阻挡过他,现在没有了。
师:大家看,她标了,以前有哪些人来过?
生:消防队长,警察……
生:老师,我来给她补充一下。可能还有一些过路人,还有一些学生的家长。
师:因为你联系了上下文,所以你补充得很好!请接着说。
生:他满脸灰尘,说明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。
师:孩子们,她用了一个词是“恶劣”,刚才李老师写的是“脏”,你的思考比李老师有深度,你愿意使用自己的心目当中的词汇,了不起!接着说。
生:双眼布满血丝,这时候他挖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睡觉,所以双眼布满血丝。
师:这就是双眼布满血丝的——
生:原因。
师:她之所以能探究出这个原因,是因为她读了前面的文字,说得好,接着说。
生: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这时候可能水泥板砸下来,砸伤了他,于是他就到处都是血迹。
师:她会不会学习?
生:会!
师:谢谢你的汇报,掌声鼓励。
(全班掌声)
生:他挖了8小时,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,说明他挖的时间很长,但是他不怕。
师:不怕什么?
生:不怕时间长。
生:说明他在坚持。
生:没人再来阻挡他,说明以前有人来阻挡过他。他满脸灰尘,说明当时空气很浑浊,他不怕脏。
师:不怕脏!孩子们,这个“不怕脏”说得好,通过文字想象出父亲的心理,是什么?
生:不怕脏!
生:双眼布满血丝,说明他36小时都没合过眼,他当时肯定很困,但他不怕困。
师:不怕困,还是人物的心理,请接着说。
生: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有时候水泥板把他的衣服划破了,他受伤了,但他不怕伤痛。
师:不怕脏,不怕困,不怕伤痛,这几个人物的心理连起来,孩子,我觉得你有成为心理学家的潜质,透过文字猜想到人物的内心,让我们为他的学习能力鼓掌。